只有死人才不會犯錯
「怨恨就好比自己飲下毒藥,卻在等對方死掉。」--美國女演員暨小說家嘉麗.費雪(Carrie Fisher)
這句話,出自《學會愛自己的方式,不再受傷》,作者瑪莎,我上網看了她的演講,是位老奶奶(對我來說)。她看起來不像是有心理學相關的學歷(我並沒有查到),主要是著力在商管領域的顧問,以及個人發展的教練。
然而,聽她講話的內容與神態,即便感覺是個老奶奶,也是很有力量的人。看著她的書,也會明白,她能在她的領域以老奶奶的姿態存在,不是沒有道理。
怨恨,好像在某些表淺的層次,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成長。但在更深層的層次,我們常因此沒辦法更接近自己,換句話說,反而妨礙了個人的成長。
「怨恨的英文resentment來自於法語的動詞resentir,意思是一次又一次感覺。」
光是人長期處在這種狀態,就可能造成身心方面的疾病。只停在怨恨,沒辦法學到新的觀點,重新詮釋它,那關係自然難以進展,自己也一直背著這樣的情緒負擔,無法全心全意地面對自己的生活。
怨恨是一種生氣的累積,而生氣常針對我們自己與他人所犯的錯誤。只有死人才不會犯錯,如果我們沒辦法擺脫跟犯錯有關的情緒,那我們便容易活在像火燒一般的內心地獄裡。
不管是誰犯的錯,我們可以回到我們自己的內心來思索:我們自己的作為或無作為,如何直接或間接地,影響或造成我周圍的事件?
請記得,沒有要我們批判自己,這會讓我們失了客觀,這也可能讓我們無法繼續深入覺察。我們要活得清醒,要知道自己的選擇,以及結果之間的關係。
要負責,不是自責,這兩個概念要分清楚。一個人有很深的自責,往往沒辦法好好地負責。推到極端,當一個人不斷的自責,導致憂鬱的症狀,那就會連生存的意志都消沉了,就不要說負責了。
「當我負起責任面對事情,便能說明我與它的關聯,並且認知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反應。」
用一個很有趣的方式比喻,我與各位朋友現在正透過文字相遇,那是我們各自在人生中做的種種選擇,導致此時此刻的交會。
「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此刻。」
此刻,是過去的結果,也是行動的起點。說錯話了,就想想更適當的話該怎麼說,查查資料、跟人討論,寫下來,多練習幾次;做錯事了,就記錄下來,提醒自己,或者多演練如何把事情做對;情緒控制不住,就練習靜心,有空去運動…
不管任何錯誤,都是過去的事了。重點是下一次要做對,重點是之後要如何更照顧到我們在乎的人的感受。
「如果不能自嘲,我們怎麼學習?」
不能讓過去鬆動,未來的新的可能性就變得侷限。自嘲是一種能力,用另外一種帶著趣味的方式,重新想過我們自己的錯誤,可以洗去一些悲情,多一些改進的動力。
課綱的內容爭議了許久,可是我個人覺得更重要的、更切身相關的課題,目前看起來還是不太可能放進去。心靈成長不能等教育,很難依賴政府,我們只好靠自己努力啦!祝福各位!
.
《學會愛自己的方式,不再受傷:改變人生的八個祕密,擺脫困境,活出精采的自我發現之旅》,圖文已向出版社請求授權,跟各位朋友分享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2033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我想傾聽你》新書上市
1.博客來:http://ppt.cc/XpS6Y
2.金石堂:http://ppt.cc/Qv9m5
3.誠品:http://ppt.cc/p3Inz
4.預購詳細說明:http://ppt.cc/1gqcW
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: 台灣雲端書庫(可借《我想傾聽你》、《謝謝你知道我愛你》、《找一條回家的路》、《跟自己和好》)
http://0rz.tw/HJCSM